中國政府采購報社主辦 財政部指定政府采購信息發(fā)布媒體
當前位置:首頁 >>供應商 >> 汽車、政采要聞、電子報 >> 從“水氫車”事件看新能源車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水氫車”事件看新能源車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欄目: 汽車,政采要聞,電子報 時間:2019-05-30 18:17:36 發(fā)布:管理員 分享到:
【摘要】

【熱點關注】

編者按:近日,“水氫發(fā)動機在南陽下線”的相關消息引發(fā)熱議,也使得青年汽車集團“水氫車”產品備受爭議。隨著多家媒體不斷深入調查,工信部等相關部門以及南陽方面對事件的回應,事件真相也漸漸初顯輪廓?!八畾滠嚒笔录┞冻隽诵履茉雌嚢l(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也引發(fā)了業(yè)內反思。

“水氫車”事件看新能源車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 張澤明

日前,《南陽日報》一則“加水即可讓車輛行駛”的報道,徹底將南陽市政府與青年汽車集團推向了輿論風口,質疑聲紛至沓來。在媒體的調查與追問中,時至今日,關于這種水解制氫的新能源車技術原理已經比較清晰,就是利用了鋁基合金材料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來制備氫,其技術來自于湖北工業(yè)大學董仕節(jié)教授團隊的專利授權。

在新能源車的發(fā)展過程中,企業(yè)是研發(fā)生產主體,政府要正確引導搭建平臺,媒體是全面宣傳的重要力量。只有這三者各司其職,有分工又有配合,消費者才能去偽存真,心甘情愿為新能源車買單。然而此次事件,還是暴露出我們在新能源車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可以在繼續(xù)“奔跑發(fā)展”的進程中進行反思。

行業(yè)發(fā)展應去除浮躁

無論青年汽車集團如何解釋,目前展示的事實,與當初《南陽日報》報道的“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還是有不小的出入。也正是這“加水即可行駛”的噱頭,引來大眾最初的強烈質疑。

新能源車尤其是氫燃料電池車,在商業(yè)化路上尚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換言之,正是因為新能源車有難度又有前景,才有了技術突破的希望與嘗試,才吸引了人才與資金的流入。在這個產業(yè)化的過程中,競爭與奔跑是常態(tài),浮躁卻將毀滅之前所有的努力。

復盤這次輿情沸騰的過程,我們不難發(fā)現,正是由于最初報道的夸大,導致公眾一開始以為該車技術原理是電解氫。在媒體進一步采訪當事人龐青年后,公眾的注意力才聚焦到其語焉不詳的催化劑上,最終搞清楚其不過是利用了鋁水反應制氫。

地方媒體與企業(yè)宣傳的浮躁,一開始讓公眾誤以為是水氫車商用下線。實際上,青年汽車集團僅試制了一臺樣車。層層傳遞過程中的信息湮滅,更讓誤解成倍增加,從而讓最初浮躁的表態(tài)層層加碼,這在以往的輿情傳播中并不鮮見。

再看龐青年對媒體的解釋,免不了讓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的牟其中。當時,炙手可熱的牟其中,創(chuàng)造了用罐頭和皮衣換4架蘇式飛機的奇跡,更提出將喜馬拉雅山炸開缺口,讓印度洋暖濕氣流進入青藏高原,使大西北變成“塞上江南”。時過境遷,癡迷于資本運作卻恥于做實業(yè)的牟其中,終讓前述言論淪為笑柄。脫離扎實技術支撐的所謂“奇思妙想”,終究不過是妄想罷了。

資本的翻云覆雨終究只是過往煙云,踏踏實實做實業(yè)才是立業(yè)之根本。在新能源車補貼下降的當下,市場競爭加劇,企業(yè)開拓市場與媒體宣傳中可能發(fā)生的浮躁與夸大,確實值得社會警醒。

地方政府需審慎為新技術“站臺”

如果不是《南陽日報》與南陽市主要領導為此次事件“加持”,“水氫車”也許不會這么快成為一個輿論爆點。事實上,政府一直是社會公信力的象征,任何政府行為的微小失誤,都將造成對社會公信力的透支。

搜索網絡,不難發(fā)現目前制氫技術的前沿研究處于什么階段。譬如,201812月,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孫劍研究團隊發(fā)現了一種可替代貴金屬金或銀的銅催化劑,在催化加氫反應中表現出與現在使用的金或銀催化劑接近的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1222日出版的《科學?進展》上。今年1月,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陳亮團隊在《自然-通訊》發(fā)表論文,同樣也是通過制備新材料,在保持催化劑能力的同時降低成本。這些都顯示了業(yè)界前沿在電催化制氫技術中降低催化劑成本的不懈努力。

完全能夠理解地方政府求賢若渴,對大力推動新能源車發(fā)展的強烈渴望。可也正因為政府在對新技術的引領上負有重要責任,在對待新技術的態(tài)度上,政府理應更加冷靜。“大膽猜測,小心論證”不僅適合于理論研究,也應適合于政府對新生事物公開表態(tài)前理應進行的“閉門推演”。

媒體報道應發(fā)出客觀聲音

“壞消息總比好消息跑得快”,這是不爭的傳媒規(guī)律。不過當負面消息到達頂點時,被忽略的正面信息同樣能夠抓住人們的眼球。

在這次的“水氫車”報道中,媒體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不僅為公眾抽絲剝繭調查清楚了車的技術原理、專利支持,甚至曝出了“水氫車”掌控人龐青年的誠信黑料。有媒體也盯住了南陽市要投注新能源車的40億投資,挖出南陽公交集團對于青年汽車集團南陽合資公司氫能源汽車進行單一來源采購等新聞點,為大眾勾勒出一個比較全面的新聞圖景。

然而還有一些問題是需要澄清,并且可以成為一個新聞點的。

其一是《南陽日報》報道本來就說明了是“下線水氫發(fā)動機”演示,這在后續(xù)媒體的報道跟進中并未說清楚。

其二,南陽政府出資40億元,但并不會全部投在“車載水解制氫”上面,這個項目還包括氫燃料電池汽車等內容。

其三,部分媒體對于“水氫車”是否有騙補行為進行質疑,卻沒有去工信部網站上查一查每一期的新能源車補貼名錄。直至527日,工信部親自回應,青年汽車公司該車型未申請準入,不能生產銷售與上路行駛;該車型沒有列入《車輛生產企業(yè)及產品公告》,不能申請新能源汽車補貼。

其四,龐青年回應所研發(fā)使用的技術實為水解制氫技術,而非“灌水就能跑”。但仍有媒體將“水氫車加三四百公斤水,可以跑360500公里”等內容當作噱頭來博眼球賺取點擊率。

媒體是新能源車發(fā)展中必不可少的宣傳力量,在疑罪尚且從無的法治環(huán)境下,理性客觀全面的媒體態(tài)度顯然更有生存空間。在“水氫車”被全面“喊打”的輿論環(huán)境下,堅持讓各種真實的聲音都能夠發(fā)出,未必就沒有輿論的賣點。當然,此次“水氫車”的是非基本面已比較確定。

氫能源車發(fā)展不應因此而遭受挫折

“水氫車”事件,不應為氫能源車發(fā)展蒙上陰影,因為它更像是一個企業(yè)層面的個體事件。

氫能源車發(fā)展中的負面消息,并不獨存于我國。把視線投向韓國,當地時間523日夜,位于江原道江陵市的一個氫燃料儲存罐發(fā)生爆炸事故,截至目前共導致2人死亡,另有6人出現輕重程度不同的受傷。這場事故,恐將引發(fā)韓國業(yè)界對于氫燃料安全的擔憂。然而從初步預測來看,應該是企業(yè)在履行水電解氫氣試驗的過程中,因操作失誤而產生的事故,并非氫能源電池本身的問題。

斯蒂芬遜剛剛制造出蒸汽火車時,只來回跑了幾次就被擱置起來,因為當地居民紛紛抗議機車發(fā)出的巨大響聲對人和牲畜的傷害,而機車的火星可能引起火災,機車的顛簸可能導致路基被毀乃至翻車事故。另外,機車本身的速度也遠遠低于當時流行的馬車速度。然而后來火車發(fā)展結果如何,如今我們都可以看到。

或許未來氫能源、燃料電池不是新能源車動力的唯一選擇,然而僅從現有的產業(yè)發(fā)展來看,完全可以把“水氫車”事件看成一個孤例。氫燃料的電解、儲存和運輸,是其普及最困難的一環(huán),也是行業(yè)所聚焦的技術難點和焦點。我們固然應當審慎看待氫能源車的發(fā)展,卻也全然不必為偶然事件打破我們應有的研發(fā)進程。把“水氫車”事件放在新能源車發(fā)展“奔跑”的進程中,不僅是對事物螺旋式發(fā)展的尊重,也因為時間是一個最偉大的作者,他必將寫出最完美的答案。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本文來源:中國政府采購報第862期第5版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yè)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chuàng)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fā)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yè),推動政府采購發(fā)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yè)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吨袊少張蟆芬詫I(yè)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fā)展事業(yè)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梢云圃隆⑵萍居嗛?。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