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稻草繩
【歲月】
久違的稻草繩
■ 蔡亞春
前幾天,閨蜜送我一把自家種的芹菜,芹菜不是裝在塑料袋里,而是系著一根粗粗的稻草繩。幾根稻草扭成一股繩,捆住芹菜的白色根部,稻草的根和梢擰在一起,旋結實,再塞回繩中,垂一截嵌在白綠相間的芹菜中。用慣了塑料袋,難得又見小時候幾乎天天見到的稻草繩,我仿佛聞到了一股久違了的幽幽泥土香。
稻草在以往的農(nóng)村是稀松平常的物品,是農(nóng)家做飯的主要燃料。當時布條金貴,要盡量全用到身上,人們極少用布條作燃料、系東西。尼龍繩之類的化學品不常見,更不用提了。農(nóng)村里承擔日常物品捆扎功能的,除了細長的麻繩(僅用于系扎小巧的物品),大半是稻草繩。
小時候我家曾種過幾畝地,秋熟照例是糯稻,品種叫“麻力筋”。父親說,“麻力筋”的稻草是專門用來搓繩子的。糯稻草割下后,講究一些的要剝掉稻稈最外面那層殼,鋪在泥地上,用一個大木槌上下錘打。經(jīng)過反復敲揉的稻草,韌性會得到增強,編出的繩子不容易磨損斷掉。用一根根稻草接連著搓成的繩子,通常有幾十米上百米,平時盤在一起,用時要多長就剪多長。
平時,菜農(nóng)挑著裝滿籮筐的蔬菜上街叫賣,筐邊往往塞一把稻草。哪個主顧要買菜時,便抽出兩根稻草,左腳底踩住稻草一頭,掌心吐口唾沫,雙掌緊貼草稈來回搓幾下,兩根稻草扭成一根牢固細繩,飛快地將那些圓長的、細長的蔬菜綁成一團。再將秤鉤鉤住稻繩,拎住秤鈕向上一提,打開秤花,嘴里報出斤兩價錢:幾斤幾兩,幾元幾分。青菜、韭菜、茭白、粽葉,甚至豬肉、魚,凡是能用稻草捆住的物品,都可以用稻草來系住。回家后,完成使命的稻草繩被隨手一扔,有的曬干后,當作柴火發(fā)揮余熱,有的扔到垃圾堆里,不用一年半載,腐爛成肥料,回歸成了泥土的一部分。
當年,外婆也用稻草裹粽子。洗粽葉時,她準備了一束稻草,剝掉外殼,取稻草內芯和粽葉一起煮熟。直到今天我都覺得,黃綠色的稻草繩用來裹粽子,是最好的繩子,粽子吃起來有粽葉香、糯米香,還有淡淡的稻草香。
秋天收割后,散落在鄉(xiāng)間田埂上的零散稻草,也能隨時搓成繩子系東西。那時候,小溝小渠邊有不少蟹洞,父親能根據(jù)洞口泥上的印痕判斷里面藏沒藏蟹。中午家中缺少葷腥,他便扛了鐵鍬去掘洞,往往一挖一個準。掘出的螃蟹容易亂跑,父親便找來幾根稻草,將蟹腳扎住,捆住的蟹和蟹之間再用稻草繩串起來,掛在鐵鍬上,晃晃悠悠回家。那些天的餐桌上,我便嘗到鮮美的面拖蟹了。
現(xiàn)如今,稻田變成了工廠、公園、道路,即使偶爾有稻田,從插秧到收割,一連串的機械化作業(yè),稻草直接粉碎還田當了肥料,農(nóng)村幾乎看不到稻草堆成的草垛。曾經(jīng)隨處可見的稻草,成了稀罕物,難得一見,倍感親切,卻又勾起了我無盡的鄉(xiāng)思。那些年父母從浸稻種、蒔秧、除草、治蟲,到收割、歸倉的場景歷歷在目,記憶中的那一片片綠油油的秧苗、一捆捆金燦燦的稻草,瞬間讓我感到質樸厚實而溫暖如初。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江陰市稅務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yè)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chuàng)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jīng)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fā)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yè),推動政府采購發(fā)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yè)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jīng)報?政府采購周刊》?!吨袊少張蟆芬詫I(yè)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fā)展事業(yè)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梢云圃?、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shù)剜]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