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全方位的防護體系
構建全方位的防護體系
——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網絡安全
■ 本報記者 張明柳
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親切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huán)境資源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
來自科技界的中關村實驗室主任吳建平委員,圍繞以互聯網核心技術支撐網絡強國建設和高質量發(fā)展發(fā)言。習近平總書記聽后肯定道:“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互聯網這一關必須要過?!?/p>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事關黨的長期執(zhí)政,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群眾福祉。新征程上,如何更好過關?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展開了熱議。
全國政協委員、安天科技集團首席技術架構師肖新光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強網絡安全的共性能力建設,推動產業(yè)轉型升級”的提案。肖新光發(fā)現,我國網絡安全共性能力建設有很多特色和亮點,網安標準體系、國家漏洞庫建設都比較成熟,行業(yè)最佳實踐等工作不斷進步。但橫向生長、低質競爭,背離現代產業(yè)運行模式,導致整體供給能力一定程度上處于“樣樣通、樣樣松”的狀態(tài),不僅檢測防護能力參差不齊,甚至有些產品自身的代碼安全十分低下,造成安全隱患。
對此,他認為,中國網絡安全產業(yè)要成為真正的新質生產力,應積極強化共性能力建設,依托共性能力引擎,塑造分工協同、良性競爭的網安產業(yè)生態(tài),按照大分工和大協同發(fā)展模式完成現代產業(yè)破局。
當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網絡攻擊的事件已經不在少數。可以預料,未來利用人工智能發(fā)動網絡攻擊的活動會更頻繁。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就將關注點鎖定在“AI+安全”。他認為,人工智能的應用可能帶來數據泄露、欺詐攻擊、社會治理安全等方面的威脅。同時,利用和針對AI的攻擊層出不窮,也讓網絡安全“易攻難守”。
那么,人工智能時代如何保證信息和網絡安全,提高我國應對網絡空間安全風險與不確定性呢?齊向東認為,AI帶來的安全問題,需要用AI來解決。“我們要大力推進‘AI+安全’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把AI安全技術融入到數字化場景當中。同時,鼓勵企業(yè)和高校把最新的AI科研成果和網絡安全攻防技術相融合。借助AI能力加速網絡安全技術和安全防護體系創(chuàng)新。這樣安全技術就能比AI技術跑得更快?!饼R向東說。
基層治理既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眾感知公共服務質效和溫度的“神經末梢”,基層網絡安全建設不容忽視。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信湖北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張敏發(fā)現,受安全意識不足、資金等因素制約,基層單位無法獨立有效解決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網絡安全威脅。維護基層網絡安全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建議從完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體系、健全網絡數據監(jiān)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工作體系等方面多方合作發(fā)力。
張敏還建議,進一步提升基于數據的治理效能,建設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例如,深化公共安全視頻圖像建設聯網,加快圖像識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圈層查控、單元防控、要素管控等治安防控領域中的深度融合應用。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人工智能,都離不開數據。數據已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的重要生產要素,數據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吳蘭注意到了數據災備這一領域。
吳蘭介紹,目前我國災備產業(yè)從解決方案、產品器件到軟件都較依賴國外企業(yè)。同時,國內絕大部分數據備份系統采用“服務器+備份軟件”的堆疊架構,在備份恢復效率、部署成本、業(yè)務韌性,安全性等多個方面都暴露出短板,與領先的專用備份存儲架構相比差距明顯。
對此,她建議選擇有全國一體化規(guī)劃的行業(yè),如金融、電信等領域,依托一體化算力、存力和運力資源,提供技術先進、綠色集約的統一災備集群服務。在提升自身容災備份安全能力的同時,可以服務其他信息系統建設相對獨立的行業(yè)。同時,發(fā)展技術,突破封鎖。吳蘭建議出臺加強數據災備高質量發(fā)展的產業(yè)專項規(guī)劃或指導意見,研發(fā)和應用國產關鍵技術產品,提升災備產業(yè)鏈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如大力扶持半導體存儲介質產業(yè),避免關鍵件的“卡脖子”,同時支持新介質的技術規(guī)劃,包括閃存、藍光、磁帶、硬盤等,從根本上補齊軟硬件產業(yè)鏈短板。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yè)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chuàng)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fā)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yè),推動政府采購發(fā)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yè)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yè)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fā)展事業(yè)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梢云圃?、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